你可以这样来教育你自己的孩子:
首先,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
比如教数学时,不要上来就用抽象符号,让孩子做练习题,而是以孩子能理解的、形象的方式进行。放五颗糖,孩子和家长-起抢,看每个人能拿到几颗糖,这样教加减法孩子会觉得更有趣。类似地,利用数手指、数小棒、数积木等锻炼孩子的加减运算,孩子就会喜欢。
教各种形状,不要只是做题,而是从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素材等等。这些可以单独写一篇,就不在此赘述了。
其次,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孩子是在游戏中学习的。将英文单词的学习变成比比看谁先说出来,妈妈说单词宝宝能否找到等游戏;将数学的比大小变成贪吃的鳄鱼,哪堆大就吃哪堆,孩子就会喜欢玩,也记得牢。语文的学习可以讲故事,利用故事让孩子记住1-3个字,而不是仅仅拿着字卡让孩子硬背。
第三,降低挑战难度,让孩子建立学习的信心。
研究发现,大学生喜欢挑战最高难度以获得最高奖金,但幼儿园孩子只喜欢挑战-点点难度,否则就容易放弃。即便如此,幼儿园的孩子依然会高估自己的实力,出现挑战失败。
父母在教授孩子知识时,也需要将我们认为很简单、但对孩子 来说很难的知识点打碎,让孩子在一步步成功的挑战中建立信心。例如,学会用三个等边三角形拼梯形,那么用四个等边三角形拼三角形时,就可以转化为梯形+三角形的已知问题。
父母教授时多给孩子讲思路,讲方法,讲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要求孩子会背加减法表,就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获得一点点的挑战成功、一点点的满足感和自信、一点点的学习兴趣。
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青春期的孩子的特征。我们总会用叛逆期去给这个阶段的孩子定位,但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孩子才是最真我,热情,充满生命力的,那种从孩子眼中可以看到对世界的好奇的心理状态,内心敏感的一面。
01青春期的教育
站在孩子的角度往往不懂大人们的观念、束缚、控制,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想挣脱来自父母的保护,家人的爱护,甚至过渡的溺爱,他们总想追求更广阔的世界,更多的自由,可能连你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冒出来的冲劲儿,但这种冲动又是那么的珍贵。所以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到先去接纳,然后再去参与,最后与孩子一起去改变和创造。
02错误的观念
相信现在的孩子总是对父母的观念不认同,这不仅仅是因为父母的思维和孩子的思维不同步,而且在成长的这个速度上有一些差距。父母习惯用老一辈的观念和思想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希望孩子成为他们眼中的完美后辈。但事实上,父母的这样的行为阻碍了孩子对自己真正兴趣的追求,孩子身上的最闪光的东西没有被激发出来。
03孩子一起成长
很多父母不应该以一种高姿态的行为去教导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孩子一生中会经历很多困难,那些能挺过低谷的孩子才能走到人生顶峰,但是,但这个转变期如果有父母鼓励会锦上添花。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是他遇见的人和经历的事儿,父母终究要对孩子放手,放手也是一种成全和鼓励。
总的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协同成长,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要学会沟通,真正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认可,首先接纳,再参与,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
教育孩子,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对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激发孩子自我发展的动力,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个性,而每种个性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培养。
完美主义的孩子
他们往往是严格的挑剔者,容易被一点小小的挫折打败,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在教育这种类型的孩子的时候,应该将复杂的事情变成容易执行的简单的步骤,分阶段去完成一件工作,锻炼孩子享受过程,而不是紧盯着事情的结果。
自由散漫的孩子
他们是天生的乐天派,什么事情也不会放在心上,但恰恰在这种无压力的状态下,他们往往能自由地发挥,将事情做得更好。针对这种个性的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让孩子去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锻炼孩子的自制力。
活泼好动的孩子
活泼好动的孩子具有旺盛的精力和使不完的劲,整天折腾,给家长造成很大的困扰。针对这种类型的孩子,家长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给孩子提供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释放激情之后可以让他们安静下来做作业。
其次,激发孩子自我发展的动力
制定短期目标
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具体的规划,将规划分为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一个个目标,形成内在的驱动力。
保持兴趣感
教育孩子需要让孩子保持兴趣感,有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去探索,进步和成就感是保持兴趣的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体验到进步和成就感所带来的乐趣。
挑战性活动
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外,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挑战成功,他们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挑战失败,也没有关系,享受努力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努力。
最后,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很多中国的家长对孩子比较宠爱,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给了孩子,甚至是自己没有的,也要想法设法给孩子提供,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培养。在西方,很多父母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家里孩子的零花钱需要孩子通过给父母打工来赚取,对于孩子如何花钱,自己的父母从来就不过问,孩子逐渐学会了如何去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到十一二岁左右,孩子就会有自己的旅行计划,一个人出国旅游,锻炼自己的独立意识。
凡事欲速则不达。育儿先育己,知道了自己心中的准绳,下一步也不是硬性规定孩子做到。
我一个亲戚家的男孩子,四五岁的时候聪明得很,稍大一点时围棋也下得很有灵性。可是自从上了小学,他的妈妈就认为玩电脑是不务正业,常常出去跟同学们混在一起也是“太爱玩”。曾经当着亲戚朋友的面念过他:“就是没有上进心。”
我知道“上进”是他妈妈的育儿准绳,可是她的育儿方式太简单粗暴。“上进”的判断标准就是孩子是不是在做跟学习、功课有关的事情。如果不是,全部打压。打压的方式常常以立规矩的方式出现,比如:看小说、电视、玩iPad不能超过半个小时等等。
实际情况是,被这样要求的孩子对学业的热情会越来越少。自己喜欢的事都被禁止了,凭什么要去做父母喜欢的事呢?后来,这孩子长大了,果然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只有数学过得去,但是他父母的期望是实现无望了。
有趣的是,我认识的另外一位朋友,他的妈妈跟我的亲戚很像,但他的成长轨迹却不同。
这位朋友回忆起从小到大的过程,竟然是一部为了看电视而和妈妈斗智斗勇的奋斗史。
他的妈妈要求他每天放学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可是他想先看电视再写作业。这可怎么办?
每天放学后,他独自一人在家,总会先打开电视,同时一边看电视,一边警觉地听着楼梯上的动静。一听到妈妈回来了,就火速关上电视,奔回房间写作业,装作一直就在书桌上写作业的样子。
妈妈却不会被他蒙过去,她走到电视机前,伸手一摸,电视还是热的呢。不用说,暴露了的这位朋友,只能接受妈妈的惩罚,比如刷碗三天之类的。
不过,他的奋斗之心不会就此放弃。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后来每次看电视的时候,就在后面放一个电风扇吹着。这样妈妈回来就摸不出电视机的热度了。虽然摸不出热度,妈妈依旧怀疑他偷偷地看电视。于是妈妈出了新的招数,给电视盖上一块电视布,在电视布的每个边角都放一枚硬币。
第一次他不知道,一掀开电视布硬币掉的七零八落,他心里特别慌张,不知道妈妈是怎么摆放硬币的。毫无疑问,这一次,他又被惩罚了。后来,他更加地小心,如果有电视布就慢慢地掀开,看清楚硬币的位置,等看完电视后再恢复原状。。。。。。
在不断地斗智斗勇中,我这位朋友一直坚持着先看电视再写作业的顺序。上了大学后,他也保持着这种叛逆和不相信自己做不到的精神。工作后,他在自己的领域颇有建树,他很上进,只是不太容易和上下级合作愉快。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家庭,有什么发现?
我的亲戚自身不太上进,用了太多的精力管制孩子、决定孩子做什么,孩子没有机会以自身的力量突破家长的封锁线,最后只好凑合着活在妈妈的掌控中。我另一位朋友的妈妈自身足够上进,虽然对孩子也有管制,但是精力不够,没法全面封锁。反而妈妈上进本身对孩子有着明显的身教作用。
你看:父母决定自己做什么就好,这已足够发挥身教作用。可是父母常常把重心放在决定孩子做什么上,反倒是破坏了孩子生命力的发展。
我们常说,育儿是爸爸妈妈们终其一生的事业。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育儿知识,其实就是为了用在这时候。爸爸妈妈决定自己做什么,才能发挥身教作用。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孩子做什么,不是其他养育人做什么,更不是老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
爸爸妈妈们,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爸妈。你准备好行动了吗?
孩子到了2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开始逆反也会有打人、骂人等行为出现,不论什么原因,爸爸妈妈都不应忽略,但也不能一看到宝宝骂人、打人,就一味训斥孩子、或者打骂,先要分析一下原因,要注意和反思大人的言行对宝宝所产生的影响。孩子看到周围的孩子会骂人,或者家里大人偶尔不小心骂粗话的时候被孩子听到了,孩子就学会了。
据了解,爱骂街、说脏话的孩子有这样几种错误认识:一种认为会骂街是有能耐的表现,一种认为挨了别人的骂若不还口就吃了亏,另一种认为人人还讲脏话,因此骂街没什么了不起。除了讲清道理外,家长应对孩子进行道德修养、文明礼貌方面的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尊重别人才是一个人的美德。
在孩子大发脾气,不可理喻时,进行合理的冷处理。把孩子带到安静的地方,让其自我冷静;并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比如因为哭闹吃不到该吃的水果,得不到该拥有的玩具,告诉孩子这些都和他发脾气和无理的哭闹有直接关联。这样孩子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后果就会有意识的控制。不管怎么做,都要让孩子最终明白这种行为对大家造成的不好的影响以及他自己所承担的后果。家长应通过思想教育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决不能靠打骂来管教孩子。用不文明的行为去制止或反对不文明行为是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
除此之外,家长应安排好孩子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改变孩子的思想情趣,这是制止孩子骂人的根本措施。
宝宝动手打人,大人要先严厉地告诉宝宝“不许这样做。”再耐心细致地向宝宝讲明道理:“有事可以找老师或爸爸妈妈帮助解决,打是没有用的,打人不是好孩子。”然后领宝宝一起向被打人先表示歉意和慰问。再让宝宝主动承认错误,保证以后不再打人。
可以利用故事、儿歌及其他形式向宝宝灌输道理,讲解行为标准。使宝宝慢慢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