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这个姓氏的来历?

如题所述

尧的儿子丹朱的后代,以“朱”为姓氏。丹朱,祁姓,所以这一支成为祁姓朱氏的起源。

商朝宗室子期封于赤乡(一作郝,今山西太原),其后人或赤氏,或郝氏。又因“赤即朱”,改为朱姓。

宋微子启的后代以宋为姓,后来宋国被齐国灭掉,后人遂改宋为朱(宋、朱字形相近),成为宋姓朱氏的起源。蔡邕在《朱公叔鼎铭》认为宋微子启之子,姓子名朱,史称公子朱。公子朱的子孙,以祖先名字为氏,此即后世子姓朱氏的来历。

明朝时,朱氏皇帝曾多次赐予其他姓氏的人以国姓,这是由其他姓氏改姓朱氏的重要起源。

源于朱襄氏,朱襄氏是炎帝的别号,同时也是最早以朱名号才,为朱姓中最为古老的一支。

扩展资料: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江苏)。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

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

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姓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07-19
一、姓氏源流
朱(Zhū)姓源出有七:
1、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第五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西周武王时封安的后代曹挟于邾国,他的遗族以国名为氏,称邾氏。后邾国被楚国所灭,邾国贵族四处逃散,就去掉耳旁,改姓朱,称为朱氏。
2、出自舜时大臣朱虎的后裔。据《元和姓篡》、《姓氏急救篇·颜师古注》等资料所载,舜时有大臣朱虎,其后人亦为朱姓。
3、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微子的后裔,因避难改为朱氏。据史书和《姓氏急救篇·王应麟补注》等记载,后汉有朱晖,是为先世宋微子(商纣王的庶兄,是宋的开国君主)的后裔,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宋国被灭,其后裔有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4、出自上古传说中的古天子朱襄氏所简改。据《路史·后纪》及《续汉书·郡国志》等有关资料所载,另一支朱氏出自上古传说中的古天子朱襄氏,后简改为朱氏。
5、出自祁姓,为尧帝儿子朱丹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尚书》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朱姓出自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尧的儿子丹朱之后,以祖名为姓,称为朱氏。
6、出自他姓改姓而来。据《朱氏宗谱》等资料所载,朱有由他姓改姓而来,包括“冒姓”与赐姓者。
7、出自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朱姓。据《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皆改姓朱氏。其他小数民族中亦有朱氏。
得姓始祖:朱挟。在远古部落首领颛顼时代,颛顼的后代曹安被封在曹(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周武王消灭了商朝以后,把他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国,而把曹安的后代曹挟改封在邾国(今山东省曲阜东南),称为朱子挟。战国时代,朱子挟建立的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其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邾氏。后去邑旁改“邾”为“朱”,称为朱氏。朱挟从而也就成为朱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朱姓发源地有两个:一个是河南、安徽间地,一个是江苏省境。其中江苏省境的这一支朱姓,成为了我国南方朱氏家族的主要来源。先秦时期,朱姓族人主要生活在北方的中原地区,但仍发展缓慢,人少势微。到秦汉时期,朱姓得以较快发展,名人不断涌现,先后出现了朱氏三大家族,使朱姓得以巨大发展。到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终于形成了朱姓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四大望族,即吴郡朱氏、沛国朱氏、南阳朱氏、平陵朱氏。其中吴郡朱氏兴起于西汉中期,以朱买臣为开基祖,其子孙在三国、魏、晋时,世代为官,从而繁衍为江南四大望姓之一。沛国朱氏则渊源久远,被奉为朱姓正宗,历汉、魏、晋、南北朝,终成朱姓望族。而南阳朱氏与平陵朱氏经汉朝时发展繁衍,也终于成为当地望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外族入侵,朱姓族人纷纷由原来的河南、山东等北方繁衍地迁徙南方。同时出现与少数民族融合情况,令朱姓更加得以繁衍,先后出现了河南朱姓望族,江南朱姓望族等等,使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朱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是朱姓发展的低潮期,由于当时实行科举制,朱姓失去世袭高官的地位,特别是江南朱姓走向衰败,但在此期间依然出现了永城朱姓、昌平朱姓,从而使朱姓广布于安徽、广东、湖南等地区。在宋元时期,居于江南的朱姓又开始复兴,出现了一批以朱熹为代表的名人,在历史的发展上又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并使浙江、河南、河北、安徽朱姓得以繁衍。到了明清时期,朱姓发展进入顶峰,朱姓在明时成为皇姓,族大势盛,在各地均出现名门望族。到清时,由于农民起义,外族入关,最终在此时朱姓再次进入低谷,但因避难外迁反而广布于全国各地。朱姓在今日以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四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五。

三、历史名人
朱 亥:战国时期的勇士。据说,他力大无穷,勇气过人,曾凭着40斤重的铁锥,保存了赵国。
朱 家:秦汉之际游侠,鲁国人,以任侠闻名,专好济人之急,解人之厄。被他所藏匿救活的豪杰之士数以百计,而其中最突出的是救季布。
朱 邑: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西南)人,曾历任大司农丞、太守等,被时人称为治行第一。
朱 穆:东汉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人,以正直而著称,被后人谥之为“文忠先生”。
朱 温:唐末梁王,五代梁王朝建立者。安徽砀山(今安徽省)人。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成为中原最强大的军阀。灭唐建立后梁,父子称帝17年。
朱 熹:南宋著名哲学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其学识渊博,善诗词,考证,为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均有贡献,影响极大。著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资治通鉴纲目》等。
朱 耷:江西南昌人,清初画家,工绘事,擅水墨花鸟木石,生动尽致,其书法兼工行楷,自成一格。
朱 轼:清代江西省高安人,字若瞻(1665-1736),号可亭。康熙三十三年进士。由知县累擢浙江巡抚,筑沿海石塘数百里。曾上疏请罢垦田,慎刑狱,又陈盐政利弊八条。卒谥文端。曾与蔡世远同辑《历代名臣传》、《历代循吏传》、《历代名儒传》,另有《周易传义合订》、《广惠编》、《朱文端公文集》等。
朱 德:字玉阶,四川省仪陇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戎马一生,功绩卓著;忠职勤政,鞠躬尽瘁;胸怀天下,气度恢宏;谦虚谨慎,纯朴忠厚。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朱买臣:西汉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汉代著名宰相,年轻时一心读书卖柴渡日,而终于成才立功。是一位以高风亮节而著称之臣,后因被陷害而死。
朱士行:颖州(今河南省禹州)人,三国时第一个去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带)求法的僧人,中国僧人讲经便由他开始。
朱寿昌:宋扬州天长人,字康叔。朱巽子。以荫为将作监主簿。历知岳州、阆州,有政绩。又知广德军。曾与母不相闻五十年。神宗熙宁初,弃官刺血写《金刚经》,行四方求之,得于同州,乃迎母并二弟归,由是以孝闻。仕终中散大夫。卒年七十。
朱思本:字本初,号贞一,南宋江西省临川人,地理学家。所绘成的《舆地图》,其精确度远过前人,在我国绘图史上是一个杰出的创造。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元末参加农民起义,1368年率军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号称明太祖。
朱柏庐:清初居乡教授学生,治学用程、朱为本,提倡知行并进。其《治学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后世视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本,影响深远。
朱彝尊:清代浙江省秀水(今嘉兴)人,著名文学家,在康熙年间被称为“海内三布衣”之一,他精通经史,擅长诗词古文,为浙江词派创始人。
朱洪章:清代贵州省黎平人,字焕文。咸丰初应募为乡勇,先后从胡林翼、塔齐布、曾国荃镇压太平军,转战赣鄂皖各省。同治三年破天京时首先登城,直扑天王府擒获洪仁达。官至狼山镇点兵。
朱克生:清代江南宝应人,字国桢(1631-1679),一字念义,号秋崖。诸生。所为诗才气高爽。生平足迹半天下,所至皆纪以诗。尝搜罗邑中忠孝节义诸事迹,为《人物志》。有《毛诗考证》、《雪夜丛谈》、《环溪秋崖诗集》等。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浙江省绍兴人。其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曾历任几大名校教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太白》等杂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朱镕基:以其“头角峥嵘、敢说敢干、清正廉洁、刚毅率直、嫉恶如仇、情烈如火”的鲜明个性,还有他驾驭全局的 政治能力与演说天才,以及他对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的深刻认识,塑造了一个新时代总理的形象,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和来自世界的尊敬,也使这位来自湖南长沙的朱熹后代一跃成为世界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 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朱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有关资料所载,主要有九大郡望:
吴 郡:公元129年,东汉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杭州亦在吴郡之内。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沛 郡:汉高帝时改泗水郡置郡,治所在相县,东汉改为沛国。此支朱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司马朱诩。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朱氏通称沛国,以远祖兴起发源斯地,故名。
凤阳郡:隋时置郡。治所在钟离(安徽省凤阳东)。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朱氏,主要为北魏时期浊浑氏、朱可浑氏所改的朱氏后代。
丹阳郡: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省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太康县:秦置阳夏县,隋代改为太康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辖区在今天河南省东部。
钱塘县:秦置钱唐县,在灵隐山麓,隋移今杭州市(治所在今杭州市西灵隐山麓)。唐加“土”傍为钱塘。民国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永城县:东汉时的临睢县,晋废。隋代改置永城县。在今天河南省东部,邻接安徽省。
义阳郡:三国魏置。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西晋置义阳国,在今天河南省新野县南。
2、堂号
白鹿堂: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当时奸臣张禹,欺君害民,作恶多端。但因为皇帝信任他,谁也不敢惹他。朱云却上朝奏本,请杀张禹,这一下触怒了皇帝,立即叫刽子手拉朱云到午朝门外去斩首。朱云却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摆出张禹的罪恶事实,大讲诛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刽子手来拉他去执刑,朱云却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道理还是讲个不完。刽子手用力拉朱云,朱云就是不放门槛,结果把殿槛扮断了,刽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云的忠心
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感动得醒悟过来,释放并奖励了朱云,把张禹交大理寺查办。过后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槛,皇帝意味深长地说:“别修了!留着他可以使我时刻检讨自己,也勉励大家都要象朱云一样敢于向我提意见。”朱氏还以“凤阳”为堂号。
紫阳堂:则出自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别号紫阳,江西省婺源县人,绍兴进士,宋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在哲学思想上,他从二程学说发展为完整的理学体系,为理学之集大成者。曾主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教授五十余年,四方仰慕,弟子众多。其学派称为“程朱学派”。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此外,朱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注经堂”、“敬义堂”、“彝伦堂”、“叙化堂”、“在兹堂”、“德彝堂”、“宗德堂”、“一本堂”、“同本堂”、“思成堂”、“治善堂”、“玉泉堂”、“槐里堂”、“两仪堂”、“玉奇堂”、“明伦堂”、“婺源堂”、“新安堂”、“金陵堂”、“沛国堂”、“吴郡堂”、“丹阳堂”、“凤阳堂”、“钱塘堂”、“河南堂”、“义阳堂”、“太康堂”、“永城堂”、“南阳堂”、“凤阳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朱姓历史上曾称帝者二十一人,称王者无数,政治地位十分显赫,家族兴旺,形成了众多的郡望。
2、由于朱姓族人历代均名人辈出,广播于各省,形成了众多的堂号,并且将堂号写于生活中的各个地方。
3、各支朱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湖北随州朱姓一支字行辈份为:“绣女贵 一言鼎,师朝□之俊,祖德本绵长,家声思丕振。”续修字行为:“久大规模定,流传万世盛,华国有文章,经济从先圣。”广州两岳朱氏字行为“明儒业以训世传家,诚正修斋,徽国清芬贻泽远;仰祖谟之承先启后,名贤忠义,岳山光大肇基弘。”上海朱姓一支字行为:“铉国岳承德,铭之朝文增,锡澄树耀培。”金
第2个回答  2005-07-13
朱姓
一、姓氏源流

朱姓源出有四:

1、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第五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西周武王时封安的后代曹挟于邾国,他的遗族以国名为氏,称邾氏。后邾国被楚国所灭,邾国贵族四处逃散,就去掉耳旁,改姓朱。

2、出自朱虎的后裔。据《元和姓篡》载:舜时有大臣朱虎,其后人亦为朱姓。

3、出自宋微子的后裔。据史书记载,后汉有朱晖,是为先世宋微子(商纣王的庶兄,是宋的开国君主)的后裔,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宋国被灭,其后裔有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4、出自外族改姓。据载,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皆改姓朱氏。

二、迁徙分布

朱姓发源地有两个:一个是河南、安徽间地,一个是江苏省境。其中江苏省境的这一支朱姓,成为了我国南方朱氏家族的主要来源。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后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朱姓更加庞大,到了南北朝时,朱姓已成为江南四大姓氏之一。自朱元璋建立明朝,朱氏贵为国姓,自此以后朱姓遍及全国各地。
第3个回答  2005-07-13
关于“朱”字

赤心木——“朱”字的含义

“朱”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本或者米,小篆写作米。

在现代汉语中,朱字的含义就是“红色”。

在我国最古老的汉语字典——《说文解字》中,对“朱”作了如下的描述:“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原来,朱姓的“朱”字,它最原始的意义并非红色,而是指称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渊博的古文字学家们解释说:古“朱”字是所谓“合体指事”文字,它兼有象形和指事的特点。从图的甲骨、金文我们也可清晰地看到,“朱”字由“木”和“一”两个构件组成:“木”像树木之形,“一”是一个指示性符号,原本写成“.”形状,标在木中,象征树心。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得明白,朱是赤心木,所谓“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就像“本”字的一指树下,“末”字的一指树上一样,“朱”字的一指树中。

知道了“朱”字的原始含义是一种赤心树,对朱姓起源来说,才破译了第一个密码。要知道朱姓与赤心木的关系,仍需进一层的分析。

远古史和图腾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在童年时代盛行各种图腾崇拜,这些远古的先民们,往往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氏族群体的神圣象征,并认为全体氏族成员都为这种图腾的后裔。最古老的朱姓的形成,也是这种图腾崇拜的结果。

在采集农业的原始阶段,人类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对这些赖以生存的树木植物,人类本能地产生出各种依恋、亲切、敬畏甚至崇拜的情感和心理。其中便有这么一支血缘氏族群体,对他们周围的赤心木产生了这种神秘而深厚的特殊情感。他们把这种赤心木叫做朱木,并把它当作本氏族的神而崇拜,认为自己就是这种神圣的朱木的后裔。于是,朱木便成为这个氏族的族徽和图腾,这个氏族便把自己称为“朱”氏族,久而久之,这一习俗被本氏族代代相承,并得到了周围其他氏族的普遍认同。于是,作为后世一部分朱姓的血缘先祖——古老的朱氏族便形成了。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古代的朱人不但把朱木当作氏族的图腾,把自己氏族叫朱氏族,且往往将他们栖息、生活的地方也叫做朱或朱方。

最早的朱方在哪里?因史无明载,我们今天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最早的朱方,当在生长松柏类赤心木的我国华北地区。因此,最古老的朱氏族,也应当发源于中原和华北地区。

当我们按照上古史的演进轨迹去探索朱氏族时,我们发现了文献所记的最早朱地是古朱骧氏所居的朱。《路史·后纪》记载:“朱襄氏都于朱。”这里的“朱”地,典籍又写作“株”,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内,《续汉书·郡国志》因此有“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的记载。因此,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今河南淮阳境内的古朱地是朱姓的发源地,那至少应是古代朱人早期的迁徙地。

在最早的文字材料甲骨文中也有“朱”地,如“卜宾……在朱”(后上一二·八)、“田朱”(遗一二—)。这里的“田朱”即在朱地狩猎,朱为地名,当在河南境内离商都不远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上面的淮阳县古朱地。由此可见远古朱人至商代仍有一部分居住在今河南境内。后世河南成为朱姓的一大郡望,很可能即与此有关。

大约在三皇五帝时代,北方和中原的朱人大批南迁江南,最后徙居、散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这些朱氏先民南迁之后,便把原在中原北方地区的地名“朱”也搬到了南方。但这时的朱地已不止是指称某个地名,而是泛指整个朱人所在的西南地区。这种观念不久便得到了周边氏族的认同,所以中国古代先人不但把我国西南方叫朱方,甚至把西南天空叫朱天。

朱人南迁之后,仍崇拜朱木为图腾神,但已不能寻见北方松柏类赤心木了,于是,朱人便以南方生长的赤色木取而代之,仍叫朱木,这就是《山海经》中所记西南地区的“朱木”。今天云贵地区朱姓较多,可能也与此有关。作为朱氏族图腾的神树——朱木,在今存的上古文献中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朱姓来源主要有四

一、出自曹姓,为帝颛顼之后裔。

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

大约公元前27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开始建立起最早的国家政权——一种酋邦,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的称号,就叫做“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

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宝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与一般女性怀孕不同,附宝足足怀胎24个月,才在一个叫轩辕的地方(在河南新郑西北,一说在山东曲阜)产下一位圣婴,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

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100年,活了111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

黄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个儿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嚣。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

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

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山海经·海内经》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

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颛顼少负大才,年仅10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20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颛顼城)。

《帝王世纪》、《皇览》等书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78年,享年98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而《山海经》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或作务隅、附禺)。《春秋命历序》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20代,统治中原350年。

颛顼死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从颛项到晏安——朱姓的远古祖先当年北帝高阳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2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

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

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在朱姓历史上,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

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朱姓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

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3年 (有的说是11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6个儿子。3个从左胁下取出,3个从右胁下取出。陆终的6个儿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朱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绝大部分朱姓,又称为曹姓朱氏;朱姓与今天中国的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紫阳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

舜帝约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则曹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3世纪晚期。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

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1000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曹国灭亡之后,晏安的后裔——曹国王族仍以故国名称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称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朱氏、邾氏、颜氏、倪氏等姓,就都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即曹国王族。

以国为姓

邾——蜘蛛的传人

今日绝大部分朱姓宗族,他们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

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邹县南26里)、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县南32里)等地名。

总之,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主体,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传人。

邾侠——朱姓的开国大始祖

《紫阳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记载,邾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孙。晏安生均连,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后传21代,就到邾侠。

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政权消灭了中原商帝国,建立起周王朝。武王灭商后,实行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 史书记载,当年邾侠草创的邾国,只是一个方圆仅30华里的小部族国家。当时,邾国只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它的一切内政外交、国家大事,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

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这里原采生活着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为周朝夺得。曹侠封邾后,在这里建立氏族国家。当年曹侠封邾时,率领他的曹姓族人同迁邾地,但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姓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邾国民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姓,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

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但总的看起来形状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国的先人,这支曹姓部落,曾经以蜘蛛作为本族的图腾。建国以后,便以“蛛”作为国名,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为“邾”字,“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人所作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鲁人作的《左传》一书中读为“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这是因为古人读字时有急声和慢声两种。如果读成慢声,就是“邾”和“娄”的合音,读成“邾娄”;如果读成急声,就成了“邾”或者“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二个国家。

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它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它的疆域东到今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此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它的事迹,只有简单的世系供我们参考。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訾父——夷父颜。自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可以零星地见于史书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叔术。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东),建立了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战国中期被楚宣王所灭。同时夏父还把叔术封到滥(今山东滕县东南),建立滥国。鲁昭公二十一年 (前 521)滥国国君黑肱降于鲁,国亡。夏父分封友和叔术建国,使邾国周围有了两个附庸国。

夏父死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仪父,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仪父死,其子继位,是为邾宪公,他在位12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死,邾文公继位。邾文公在位期间,曾经把都城由峄山之北迁往峄山之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不断攻占小国的领地。邾国离鲁国最近,又是鲁国的附庸国,因此,它必须听从鲁国的指挥。邾文公以前的邾国国君都曾多次朝贡鲁国,还要参加鲁国召集的多次会盟。如果鲁国国内有人不能在国内立足,就会跑到邾国,邾国国君还要以礼待之,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以免这些人在得势之后找麻烦。如鲁庄公二十三年,鲁国大臣臧纥逃奔到邾国,邾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就像对待鲁国的使臣一样。尽管邾国对鲁国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鲁国的攻伐。哀公七年,鲁国大举入侵邾国,邾国的军队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败而归,国都也被鲁军攻下了。鲁军进入邾国国都之后,毫不客气地冲进贵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抢劫财物,然后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这次抢劫,使邾国好不容易聚集的财物损失殆尽,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战争损失,邾文公决定将都城迁到峄山的南面。这个地方以怪石和曲径通幽的山洞闻名,易守难攻。这之后,邾国被抢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

邾文公在位52年,鲁文公十二年(前 615年),邾定公继位,在位37年,鲁成公十八年(前578年)邾宣公继位,在位18年,鲁哀公十七(前556年),邾悼公继位,在位15年。鲁昭公元年(前541年)邾庄公继位,在位34年,他死后还要以人殉葬,这种做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是非常落后和野蛮的行为,因此遭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反对。当时的舆论对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有人说:“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邾国还比较落后。

鲁定公三年(前507年),邾隐公益继位。鲁哀公六年(前489年),鲁国又一次攻打邾国,这一次他们不但对财物进行了抢劫,还把邾隐公也俘虏到了鲁国,把他囚禁起来,这大概是邾隐公得罪了鲁国。两年之后,邾隐公被释放,继续做他的国君。重新执政的邾隐公却整天忙于游乐,被国人骂作无道。邾隐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为吴国攻打邾国的借口,他们凭借锐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军队攻入了邾国,俘获了邾隐公,把他带到吴国进行教育,同时立邾隐公的儿子革为国君,他就是邾恒公。鲁哀公十年(前485年),邾隐公逃出了吴国,他先到鲁国,又到齐国,最后投奔了越国。越国人把他送回邾国,重新立他为国君。但是备受流浪之苦的邾隐公却不思悔改,仍然被国人骂作无道,这一次就连支持他的越国人也发怒了。他们出兵将邾隐公抓到越国囚禁起来,并立革的弟弟何为国君。此后,邾国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29世,最后为楚所灭。

邾国灭亡后,楚国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迁到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县),而其他邾国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邾城或迁往齐、鲁等国。他们去“邑”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恨。

邾友与小邾国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友所建的即国。

当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2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邾颜的小儿子到娜(今山东滕县东5里处,一说在今滕县东南50里处),建立另一个附庸小邦。

郳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它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是鲁国的附庸。邾友所封的郳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国都在即,且为古郎国故地,时人或又仍旧称为郳国,也写作倪国。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奉邾颜为始祖。据记载,邾友生 2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中国颜氏的由来。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的势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文献记载不详。我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6世,小邾国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传14代,大约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倪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则去郳字邑部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续文献通考》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因此,今日曹姓朱氏中,应有一部分为小邾国邾友的后裔。

邾子国

邾颜为周宣王所杀之后,邾颜的弟弟邾叔术被周天子任命为新的邾国君主。

邾叔术是邾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义的贤君,他继位后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主动让位给侄儿——邾颜的儿子邾夏父。为了感激叔叔的大恩,邾夏父硬是将邾国五分之一的国土划割出来,送给了叔叔邾叔术,让他做了一个独立的国君。叔术的小封国,叫做滥国。

自西周末年叔术让国、夏父继任邾君后,过了半个多世纪,历史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期邾国的最早一位国君是邾夏父的孙子——邾仪父。

《世本》和作为传统经典文献的《春秋》经传以及朱姓谱乘中,都记载了春秋200余年间邾子国的君位传承世系:邾克—)邾琐—呻邾篷僚呻邾猩斗邾径—)邾华—)邾穿斗邾益牛邾革,时间从公元前678年至春秋末年。

邾仪父,名克,文献又称邾子克,是邾国历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邾仪父做邾国君主时,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中央王朝大权旁落,而四方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当此之时,朱姓祖先所建的邾子国,因国小势微,根本无力在群雄逐鹿中一争高下、叱咤风云。相反,它只能时而依附此一大国,时而又投奔另一强邦,在大国的庇护和相互牵制中以图生存。为此,历代邾君都积极参与了当时各大国的政治盟会、军事战争等重大活动。

邾国东、北、西三面邻鲁的地缘形势,决定了邾国的对外关系不得不以鲁国为重点。早期的邾国历代君主,都认识到邾鲁关系对邾国的重要,因而自立国之日,邾便成为鲁国的附庸。春秋时期,邾国务君也都设法想与鲁修好,并多次参加鲁国召集的盟会。鲁隐公元年,邾仪父便与鲁订立蔑地之盟,以修两国之好。然而,自当年邾颜参与鲁国政变,鲁人便对邾失去信任。进入春秋后,鲁国更时时虎视邾国,企图蚕食甚至吞并邾国领土。在文化意识上,鲁人又以“周礼之邦”自居,鄙视、瞧不起邾国,甚至把邾贬为夷人。这样,春秋以来,鲁、邾关系大部分时间都很紧张。如公元前716年,鲁即发兵侵略邾国,前704年,又再次侵邾。此后,邾鲁即常年交战不止。

为了对付鲁国的威胁,自邾仪父开始,邾国便不得不投靠其他大国以牵制鲁国,保护自身安全。最初,邾仪父投靠齐国,于公元前681年,参加齐国主持的北杏之盟。齐桓公称霸,邾国是积极拥护者。邾仪父的依齐制鲁的政策,为邾国赢得极大

好处:有齐桓公在周天子前美言,邾国在建国300多年后,到邾仪父手里终于正式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国,在列国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邾仪父在邾国历史上,实有极大功德。

邾仪父之后,继任各位邾君,对大国霸主都采取见风使舵的灵活政策。公元前659年,邾与鲁国一起参加了八月由齐主持的柽地之盟,可转眼间,鲁却于九月出兵袭击邾国,败邾师于偃,邾国开始意识到齐已无力保护自己。公元前642年,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继齐称霸,邾国又立即投向宋国怀抱,并与曹、卫等国一起出兵跟随宋襄公攻打原来的保护者——齐国,邾齐关系破裂。次年,邾国又积极参加了宋主持的曹南之盟,成为宋国称霸最积极的支持者。更有甚者,曹南之盟
第4个回答  2005-07-13
朱姓的来历,当指居于木之上之人,是指住在山上或森林里面之人,与李姓相对应。朱在古时的读音,与周相同,还有另外所指。
周、朱、祝融(罗)之姓,由最初的“主”演绎而来,都是名氏族部落头领的嫡传子孙。周的本义为密之意,是鸟的叫声的拟声。周、朱是周朝之主的后代,祝融是商纣王被周武王所亡后,纣的直系子孙的后代。纣王被周武王战败,其子孙逃离故乡,将原来自称号“主”拆开相读为祝融,祝融越读越快就是“主”,主即“纣”。

“朱”这个姓氏的由来
1、改姓而来:朱姓起源于姜姓,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公孙庆克之子庆封因父亲名字而命姓庆。庆封在齐灵公时担任大夫,在齐庄公时与崔杼一同成为上卿。后来崔杼家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揽大权。庆封将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顾享乐,引起朝上朝下不满。庆封外出时,庆舍被杀,庆封逃至吴...

朱姓出自哪里?
2、出自朱虎的后裔。据《元和姓篡》载:舜时有大臣朱虎,其后人亦为朱姓。3、出自宋微子的后裔。据史书记载,后汉有朱晖,是为先世宋微子(商纣王的庶兄,是宋的开国君主)的后裔,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宋国被灭,其后裔有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4、出自外族改姓。据载...

"朱"这个姓氏的来历?
6. 朱姓源于朱襄氏,朱襄氏是炎帝的别号,是最早以朱名号才,为朱姓中最为古老的一支。7.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江苏)。8. 朱卓的后裔主要在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

朱字的来历,急急急急!
1、朱姓始成於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县一带),建立邾国,附庸於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建都於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

朱字怎么介绍姓氏
1. 朱字姓氏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传说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代有关。2. 岐阳朱氏的祖先朱重台,是朱元璋的孙子朱重八的儿子,他迁居岐阳,开创了这个家族。3. 朱字姓氏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广为流传,是全球最常见的姓氏之一。4. 朱家有着独特的家族文化,家长将子女视为家中的家臣,...

“朱”这个姓氏的由来
这一支朱氏源于宋国始祖、商朝末帝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以公子朱为始祖。最早记载朱氏为微子之后的是东汉大学者蔡邕,他在《朱公叔鼎铭》中说:子姓朱氏的开姓始祖,是商王帝乙之孙、宋开国祖微子启之子,姓子名朱,史称公子朱。公子朱的子孙,以祖先名字为氏,此即后世子姓朱氏的来历。子姓朱氏,发源于宋国,后迁徙于...

朱姓是怎么得来的
朱姓起源 1、朱姓始成于西周,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2、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

朱姓的历史介绍
1、朱姓,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襄氏被尊为朱姓始祖。2、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3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500余万。3、...

"朱"这个姓氏的来历?
朱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曹」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云 。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 (金山东邹县 )。后被楚宣王所灭,其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氏。二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鲜卑姓「渴烛浑」氏,「朱可浑」氏,于北魏孝文帝时南迁洛阳,...

朱这个姓氏的来源
【朱】1、朱姓起源之一是源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传说中,颛顼帝的孙子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个儿子叫安,他姓曹,被封在曹地(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于曹国,称曹叔振铎;同时改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国,称邾子挟,邾国附庸于鲁国的邹县。到了春秋时期,邾国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