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简答题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环境因素。

  一、智力因素。智力也叫智能,是指一个人可能掌握的知识,并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教育可以使知识增加,但不能完全靠教育来提高智力水平。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比没受过教育的人智力水平高。智力表现在计算力、理解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智力是发展的,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只要他在社会人群中生活,和人们保持正常接触,他和同龄人正常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如果一个在人群中长到10岁的孩子还不能计数到100,在城市里长大的十几岁的孩子不能区分汽车和火车,20岁的农村青年说不出牛和马的区别,他们的智力水平显然是低下的。心理学家可以用设计好的问题和作业进行测查来判断人的智力水平。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认为,智力是一种判断能力,创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人的个性中偏于认识方面的特点,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感知记忆能力或才能,二是个人的抽象概括能力或才能,三是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才能。

  在我观察后得出:一般年满7周岁并且能够正常进入小学的儿童中,他们的智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然而,儿童的智力的确存在着高低,智力的高低也确实可以在他们的学习中得以体现。但是智商高的孩子也并非如想象中的可以得到优异的成绩。那么,必定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发展。

  二、非智力因素。一般的共识是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起直接作用,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目前人们对它尚无统一的看法,有些学者从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认为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对学习有影响的心理因素。他们从提高学习效果的角度认为,如果能正确地分离和描述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有助于学习取得成功所必要的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非智力因素。他们把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规定为影响儿童学习的五种基本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此外,在教育实践领域中,还有学者把那些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分解为更具体的一些因素来进行研究。如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等等。
  
  三、环境因素的作用。如前所述,个体发展有其内在原因,特别是对儿童而言,同样,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而且,儿童的发展正是环境条件与内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而他们的发展又是多种环境因素制约下的结果。
  1、家庭。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但在生命的最初阶段,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儿童在进小学之前,一般有6年时间在家庭里养育。这时期的养育,首要的是促进儿童的身体成长;其次是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再次是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这样的家庭教育即使在遗传和胎儿环境都正常的健康儿童中也造成广大多样性的个体差异:
  (1)不同的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有差异,这会在成年前的子女身上体现出来。
  (2)不同的家庭对社会传统与新风的选择与认可有程度差异,家族内不同人士之间的教养力量对比也有差异,这使儿童在达成最初社会化的教养方面也形成差异。
  (3)在不同的家庭里,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教育者在知识水平和类型方面有差异,这也造成儿童之间在认知发展状况上的差异。
  家庭环境影响的上述3个方面还可以交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组合,甚至出现奇异的变式。那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这样看:它在扩大儿童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也在缩小个体差异。不过比起胎儿环境的影响来,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在知识、能力、才艺、行为格调、精神风貌等方面形成更加多样性的个体差异。
  在儿童生命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特征和可塑性最强,各种影响最易落下“烙印”,而家庭是他们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因而,父母或其他家人对其进行的早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他们心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进行创造其个人发展的不同的“前史”条件。 居里 夫人教子的故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的成长历程及反面的印度狼孩的事实都无可争辩地表明:良好、合理的早期教育是儿童心理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儿童整体得以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我的研究对象中,我挑选了A、B、C、D四名儿童进行比较,A是(聪明且家长注重家庭教育)、B是(调皮但家长注重家庭教育)、C是(自控能力差但家长重视家庭教育)、D是(聪明但家长并不重视家庭教育)。研究结果为:A与D在课堂中接受新知识都很快,但由于A在家中得到更好的巩固,所以学得比较好,成绩比较优秀。B和C在课堂中接受速度虽然慢,但经过父母的辅导,成绩比较稳定。相反,D的成绩很不稳定。
  由上可见,父母的不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状况,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露西对有关文献进行研究后指出以下四种特殊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具有很大作用。(a)对规定和限制作出解释,即为什么这样做,允许孩子参与;(b)做出规定活动时把对孩子的期盼表达出来,并恰当运用奖惩手段;(c)在家里提供丰富的刺激材料,让孩子主动、自由地参与活动;(d)家长与孩子一起从事有关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2、学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此时学校教育对儿童发展主要来源于教师、同伴、学校的环境与气氛。
  教师的教学风格、自身特点和期盼都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影响。李皮特等根据勒温关于管理方式的理论,针对学校情景中教师的特点,将教师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四种,并指出民主型教师更有助于儿童的发展,仁慈专制型的教师容易养成学生依赖的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坚决摒弃。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教学态度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大胆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注意因材施教,言辞风趣、幽默的教师能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他们的发展潜力大大提高。这种“民主性”给予学生充分的经验和表达的自由,使他们的思维摆脱了多种既定“标准”的束缚,获得探索的自信和勇气。因此有利于儿童发展。教师的期盼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期盼,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罗森塔尔在研究中发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盼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潜力的基础上,认识到他们的资质会在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会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的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同伴互动可以使儿童相互切磋,形成互相竞争,互相激励,共同上进的气氛。如果这个群体是一个积极上进、赋予创新的小群体,这种趋同性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但如果是一个“不务学业或消极保护”的小团体,就极易遏制儿童的发展。
  现在我们把义务教育法令下的学校教育影响与家庭教育影响作比较,看看两者的不同之处:
  (1)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具有普遍性,这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学校普遍地教育儿童少年具备起码的知识技能;②为了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历史文化,学校普遍地重视对儿童少年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意识形态教育,这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应该继续坚持;③我国今天的学校又普遍重视起对儿童少年进行属于全人类共同财富的、旨在推进世界和平的精神文明教育。在上述三个方面,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的普遍性起着缩小个体差异的作用。
  (2)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3)学校通过各方面的专业教师、以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在新的水平上造就更加多姿多彩的个体差异,实现相对于儿童个体志趣而言的公平教育。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的各级校外辅导机构,乃至把儿童送到更加专业的机构里去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大凡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可以直接地为儿童提供成长的场所,另一方面又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社会文化基础。人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儿童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能不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童所有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都是在这个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2
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环境因素。

一、智力因素。智力也叫智能,是指一个人可能掌握的知识,并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教育可以使知识增加,但不能完全靠教育来提高智力水平。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比没受过教育的人智力水平高。智力表现在计算力、理解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智力是发展的,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只要他在社会人群中生活,和人们保持正常接触,他和同龄人正常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如果一个在人群中长到10岁的孩子还不能计数到100,在城市里长大的十几岁的孩子不能区分汽车和火车,20岁的农村青年说不出牛和马的区别,他们的智力水平显然是低下的。心理学家可以用设计好的问题和作业进行测查来判断人的智力水平。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认为,智力是一种判断能力,创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人的个性中偏于认识方面的特点,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感知记忆能力或才能,二是个人的抽象概括能力或才能,三是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才能。

在我观察后得出:一般年满7周岁并且能够正常进入小学的儿童中,他们的智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然而,儿童的智力的确存在着高低,智力的高低也确实可以在他们的学习中得以体现。但是智商高的孩子也并非如想象中的可以得到优异的成绩。那么,必定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发展。

二、非智力因素。一般的共识是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起直接作用,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目前人们对它尚无统一的看法,有些学者从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认为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对学习有影响的心理因素。他们从提高学习效果的角度认为,如果能正确地分离和描述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有助于学习取得成功所必要的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非智力因素。他们把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规定为影响儿童学习的五种基本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此外,在教育实践领域中,还有学者把那些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分解为更具体的一些因素来进行研究。如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等等。

三、环境因素的作用。如前所述,个体发展有其内在原因,特别是对儿童而言,同样,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而且,儿童的发展正是环境条件与内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而他们的发展又是多种环境因素制约下的结果。
1、家庭。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但在生命的最初阶段,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儿童在进小学之前,一般有6年时间在家庭里养育。这时期的养育,首要的是促进儿童的身体成长;其次是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再次是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这样的家庭教育即使在遗传和胎儿环境都正常的健康儿童中也造成广大多样性的个体差异:
(1)不同的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有差异,这会在成年前的子女身上体现出来。
(2)不同的家庭对社会传统与新风的选择与认可有程度差异,家族内不同人士之间的教养力量对比也有差异,这使儿童在达成最初社会化的教养方面也形成差异。
(3)在不同的家庭里,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教育者在知识水平和类型方面有差异,这也造成儿童之间在认知发展状况上的差异。
家庭环境影响的上述3个方面还可以交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组合,甚至出现奇异的变式。那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这样看:它在扩大儿童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也在缩小个体差异。不过比起胎儿环境的影响来,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在知识、能力、才艺、行为格调、精神风貌等方面形成更加多样性的个体差异。
在儿童生命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特征和可塑性最强,各种影响最易落下“烙印”,而家庭是他们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因而,父母或其他家人对其进行的早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他们心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进行创造其个人发展的不同的“前史”条件。 居里 夫人教子的故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的成长历程及反面的印度狼孩的事实都无可争辩地表明:良好、合理的早期教育是儿童心理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儿童整体得以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我的研究对象中,我挑选了A、B、C、D四名儿童进行比较,A是(聪明且家长注重家庭教育)、B是(调皮但家长注重家庭教育)、C是(自控能力差但家长重视家庭教育)、D是(聪明但家长并不重视家庭教育)。研究结果为:A与D在课堂中接受新知识都很快,但由于A在家中得到更好的巩固,所以学得比较好,成绩比较优秀。B和C在课堂中接受速度虽然慢,但经过父母的辅导,成绩比较稳定。相反,D的成绩很不稳定。
由上可见,父母的不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状况,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露西对有关文献进行研究后指出以下四种特殊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具有很大作用。(a)对规定和限制作出解释,即为什么这样做,允许孩子参与;(b)做出规定活动时把对孩子的期盼表达出来,并恰当运用奖惩手段;(c)在家里提供丰富的刺激材料,让孩子主动、自由地参与活动;(d)家长与孩子一起从事有关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2、学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此时学校教育对儿童发展主要来源于教师、同伴、学校的环境与气氛。
教师的教学风格、自身特点和期盼都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影响。李皮特等根据勒温关于管理方式的理论,针对学校情景中教师的特点,将教师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四种,并指出民主型教师更有助于儿童的发展,仁慈专制型的教师容易养成学生依赖的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坚决摒弃。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教学态度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大胆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注意因材施教,言辞风趣、幽默的教师能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他们的发展潜力大大提高。这种“民主性”给予学生充分的经验和表达的自由,使他们的思维摆脱了多种既定“标准”的束缚,获得探索的自信和勇气。因此有利于儿童发展。教师的期盼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期盼,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罗森塔尔在研究中发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盼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潜力的基础上,认识到他们的资质会在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会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的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同伴互动可以使儿童相互切磋,形成互相竞争,互相激励,共同上进的气氛。如果这个群体是一个积极上进、赋予创新的小群体,这种趋同性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但如果是一个“不务学业或消极保护”的小团体,就极易遏制儿童的发展。
现在我们把义务教育法令下的学校教育影响与家庭教育影响作比较,看看两者的不同之处:
(1)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具有普遍性,这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学校普遍地教育儿童少年具备起码的知识技能;②为了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历史文化,学校普遍地重视对儿童少年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意识形态教育,这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应该继续坚持;③我国今天的学校又普遍重视起对儿童少年进行属于全人类共同财富的、旨在推进世界和平的精神文明教育。在上述三个方面,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的普遍性起着缩小个体差异的作用。
(2)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3)学校通过各方面的专业教师、以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在新的水平上造就更加多姿多彩的个体差异,实现相对于儿童个体志趣而言的公平教育。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的各级校外辅导机构,乃至把儿童送到更加专业的机构里去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大凡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可以直接地为儿童提供成长的场所,另一方面又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社会文化基础。人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儿童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能不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童所有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都是在这个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