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启蒙文学中“希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的区别
18世纪启蒙文学中“希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的区别首先是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所表现的,可以说是纵贯古今(从古罗马到十六世纪),横断洲际(从意大利到英伦三岛,从丹麦到埃及),五光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启蒙运动,18世纪欧洲思想运动,崇尚理性,反对封建与教会,带有明确的政治革命性质。感伤主义,18世纪60至80年代英国文学潮流,反映产业革命后社会弊病,通过艺术表现不满与无奈。哲理小说,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结合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表现启蒙观点与政治、法律、道德见解。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至80年代...
外国文学巴洛克文学名词解释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莎士比亚化”原则:要求戏剧真实反映社会,人物生动,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19. 福斯塔夫式人物与背景:描绘封建衰落时期的平民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20. 巴洛克文学与百科全书派:巴洛克文学外表华丽,内容空洞;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在18世纪法国广为流传。21. 浮士德精神:强调...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倡的“莎士比亚化”原则,要求戏剧真实反映社会,人物生动,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福斯塔夫式人物和背景描绘了封建衰落时期的平民生活。巴洛克文学则以贵族的华丽外表掩盖空洞内容,而百科全书派的启蒙思想在18世纪法国大放异彩。浮士德精神强调实践与理想,其难题象征人生选择的复杂。哥特式小说...
求南昌大学研究生真题,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初试卷子,2007年的,2011年...
1、论 威廉 莎士比亚化创作的美学依据;2、论 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的诗歌主题;3、论 弗郎茨 卡夫卡 小说中荒诞情节的功能。 外国文学史2006年卷一、解释概念(每题5分,共55分)万物有灵论: 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万物有灵观念的理论。起初由英国学者泰勒提出,后来德国学者冯特又从心理学意义上对之补充...
17 18世纪有那些伟人
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
外国四大作家都有谁啊?
外国文学中没有所谓的四大作家这样的称呼,但是可以总结下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意义的作家。 一、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 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18世纪启蒙文学中“希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的区别
“希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18世纪启蒙文学中的两种文学创作手法。“希勒式”文学创作手法主要以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剧作家席勒的创作为代表,其特点包括以抽象理想代替客观现实,将人物和世界无限美化,以及将人物当作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这种创作手法在表现观念和理想时,常常忽视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将人物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