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
《论语》开篇,对于学习做了最好的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学习是一个过程: 学习是一个需要时间保证的、漫长的、无法间断的、需要坚持不懈的过程。学习需要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就无法学习,这是大家都清楚的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说明学习的漫长性。例如电脑、信用卡结算、汽车驾驶等。许多老人如果不学就不会。所以必须与时俱,进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技巧。学习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曝十寒。需要连续坚持不懈。学习的过程是充满艰难险阻、荆棘遍布、需要坚定的信念、信心、勇气、决心攀爬的过程。只有在攀登上不畏艰险的人,才有可能达到人生光辉的顶点。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当你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你就会在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中感到振奋和鼓舞,感到高兴。
二、学是模仿,习是重复:学就是适应、模仿、接受、记忆、熟练、自我化。这就是对于知识、外界信息、技能技术的学的过程。习是什么?就是在多次重复后的接受、转换、巩固。学习者必须适应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只有适应才能开启自己思维的大门,才有可能接受外来的信息。如果不适应就会存在着天然的排斥。适应了机会积极主动的模仿,照这样子去说,去做。所以学习可以分为积极主动的学,和消极被动的学。人的聪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模仿能力的强弱上。模仿能力强,就显得聪明,模仿能力弱就显得笨拙一些。例如有两同龄个幼儿,一个孩子当家长教他背:
锄禾日当午,他却说:锄禾不日当午,家长说:汗滴禾下土,他却说:汗滴不禾下土。一句话干脆拒绝接受。这样对于外来信息拒绝接受,那是任何人也没有办法的。而另一个孩子当老师教他:“
黑猫警长、黑猫警长、喵喵喵,开着警车、开着警车、嘀嘀嘀。小小老鼠、小小老鼠、哪里逃?一枪一个、一枪一个、消灭光”这孩子就连在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嘴里也嘟嘟囔囔的背着。同样的信息传授,适应的主动接受,不适应的竭力排斥。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适应就会专心致志,而不适应的则“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学的效果自然也不相同。但是,仅有适应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接受。要实现从外界传递来信息的自我头脑储存化。储存化仅靠学是不够的,这就必须要“习”,习就是在自己多次重复后,对外界信息的主动接受后的记忆、熟练。记忆、熟练,就是只是从外来到自己头脑的转换与巩固。人在照镜子的时候,镜子中的人是自我的反馈,但是如果是哈哈镜,那镜子里的就是变了形的自我。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人自身的好恶都会影响原信息的纯正度。总难免带有自我的成分。见仁见智就是对同一信息不同的接收后的反馈。这也就是对于信息施加自我影响,使之在头脑中对所接受的知识技能的自我化过程。适应、模仿、接受、记忆、熟练、自我化。这就是对于知识、外界信息、技能技术的学的过程。
三、创新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突破:我们对创新的理解至今还有许多偏颇,以为只有引导潮流才算是创新,其实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即或是偏离了标准答案的解释,实际上也是不同的创新。只不过这种创新是要打引号的。真正的创新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原传统知识的突破。开拓了新的领域。
四、知识的学习与技能技巧的学习同样重要:在传统观念中,我们仅仅把学习书本知识当成是学习。其实许多专门的技能技巧的掌握过程也需要学习。例如,乒乓球运动员、举重运动员,所有的运动员不都得学习苦练吗?就连厨师学习也得练习颠勺、掌勺吧。曲不离口,曲不离口。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都是对技能技巧训练的总结。
高级技工靠什么,勤学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