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摘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希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社会也注意到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分析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改善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心理健康一直是心理学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早在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就已提出心理健康需具有四个特点:(l)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世界生卫组织(WHO)在其宪章中也提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不仅要求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要求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桑标,宋志虹,1998)。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加剧,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爆炸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工业化、都市化、人口密集化等等现代城市的特征,都可能给人们造成巨大、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也给人们的心理健良带来严重的威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
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同样的威胁。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多变时期、危机时期。这一时期,也被许多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奶时期”。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心理压力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就成为大家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该《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别人发生争执时,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对得起别人。在和别人谈话时,也从来不反省自己的过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是独生子女式的孩子自小在备受宠爱的家庭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目前的大学生,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在学校“老师宠着”,在家里“父母捧着”。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在当今大学生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二)人际交往能力弱,甚至没有知心朋友。
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以前有显著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们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内向或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他们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或者在交往中感到很紧张,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很不自然、很不协调。
(三)社会适应性差。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生活在家庭的庇护下,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他们在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在原因进行一番分析,甚至引用一些心理学理论来解释,但是最后总会说“我知道……可是我该怎么办?”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恢复自
己的心理平衡,而是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
(四)自我意识不健全。
一个人在自尊、自信基础上建立的健康协调的自我统合是应对生活事件的心理基础。我国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2]。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需要独立处理问题时,
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
(五)恋爱与性问题的困扰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生理发育己经成熟,有了恋爱的心理。恋爱问题在大学校园中早己不罕见。恋爱中的男女可以说是校园的一道风景线。在恋爱问题上,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指引,只是凭着好奇、游戏、追求时髦的心理,最终难免会给双方造成伤害。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自卑心理,感到自惭形秽,缺乏自主性,
只是一厢情愿,因而陷入了单相思的情感中。内心的焦灼不安,不但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六)求职择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大学生就业做准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制度。择业自主,给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然而,挑战总与机遇并存,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之对自身缺乏客观的评价及对就业形势缺乏全面的认识等因素,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了种种不良心理。焦虑、自负、自卑、怯懦、依赖、攀比、从众等是大学生在择业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心理。
三、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几个因子上来分析
从心理健康的几个因子上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明显。大学生SCL-90九个因子和阳性项目数的均值都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差异达到显著和非常显著的水平。以均值加1.96标准差计,国内常模均未超过3分,而大学生中F2.F3.F4和F8因子均高于3分。
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在SCL-90几个因子上的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全国青年常模,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敏感)、F5(焦虑)、F(恐怖)、F9(精神病性)等几个因子的高分,说明高职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多,他们除了具有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外,还表现出特殊的心理障碍。如强烈的自卑感、心理脆弱、情绪压抑、过分敏感等。
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来自大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各项因子上的差异也并不显著,而二者同来自城镇的学生相比较,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上出现明显差异,其中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和偏执因子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来自大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得分均值都高于城镇学生得分均值。这一结果说明高职大学生中来自大城市和农村的学生较来自城镇的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在一些方面存在突出的心理障碍。
四、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思考
(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既激发了他们的进取精神,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也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乘虚而入,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人格培养。为此,要加强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修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和积极的认识,要采取正确适当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要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引到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信的信念,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为。要教育他们全面认识自我,鼓励学生挖掘潜力超越自己,引导学生确立恰当的抱负水平,在自我剖析中深刻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已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三)培养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要下大力气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传授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以科学的思想指导和教育学生,在恋爱问题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他们对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性发育的自然规律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加强性道德教育,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
树立科学的性观念,使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
(四)开设专门的心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设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生源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通过开设选修课、必修课等方式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训练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工作,可采用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的措施。也可以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为不愿来访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4)。
[2]武继素,戚世钧,尚宇红.大学生会健康心理培育M.北京: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胡凯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135页
[4]刘美涓安徽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余华安徽大学哲学系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心理科学1995年第5期
[5]张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5页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