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考试简答: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职业修养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1-17
在经济学界、管理学界、企业文化界,对于企业家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对于企业家素质的研究更为稀少。研究企业家素质,并不为经济学界所“专有”,而应当成为企业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实践的启示,现代企业家至少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武装,需要具备理论基础、理论素质。身处宏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振兴的历史新时代,要求企业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原则,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企业运作中的各种矛盾和内部、外部的各种关系。 有人要问:讲企业家素质还要讲这方面的内容吗?我说:要的。这是研究当代中国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素质问题,不能不首先谈到的必须具备的政治理论素质。 (二)忠诚敬业 这是现代企业家的思想道德素质。企业家的言行要贯彻“八荣八耻”,体现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要以报效人民、服务社会、勤奋敬业、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开拓进取视为天职。企业家应当是“企业英雄”。企业英雄是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的人物。在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概念、企业文化理论刚刚提出时,美国人写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讲了企业文化的5大要素,其中第二个要素是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书中说:“价值是任何企业文化的基石。作为赢得成功企业的哲学的实质价值为所有的职工提供了共同的方向,并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工作”,“成功的企业经常是因为它们的职工对组织价值的确认、信奉和实践”。 现在,人们讲企业文化,讲企业英雄人物,常常不讲“共生英雄”,更不讲由此而形成的“人企合一”的境界。这是个缺陷,因为,培育和缔造“共生英雄”,形成和创造“人企合一”的境界,对于企业持续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 何为“共生英雄”?那是与公司一起诞生、一起成长、一起发展,共忧乐,共命运,实现“人企合一”境界的人物。最早提出企业文化五大要素的那本书讲到,“在强文化中,英雄是中流砥柱”,“是每个遇到困难的人都想依靠的对象”,“但离我们并不遥远”。书中还说,“英雄是由创造伦理所驱使的,他们通过在整个组织内传播责任感来鼓励雇员。每个人都在为达到眼前那可及的目标而努力,于是组织便有了更多承受风险的能力,持久力就越强,对公司经营负责的个人责任感也就越强,这样说便有了个人的成就,也等于有了成功的工作能力。” 当时美国报刊舆论曾经讨论过这个“共生英雄”是什么样人物的问题,结论就是:“你必须将心放在企业上,而企业必须在你心中。”对于这样的座右铭来说,企业家应当是身体力行在前,热情宣传相随;应当是第一信奉者,第一实践者和第一宣传者。 (三)战略思维 研究企业家素质,要把战略思维放在重要位置,是因为企业战略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具有方向性、纲领性、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引领性和指导性的根本谋略。一旦战略失误,就会对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正因为如此,作为企业家,要有很强的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战略研究、战略思考、战略观察和战略设计。在国外,企业领导人用在战略研究和战略设计上的时间,有百分之五十,或百分之六、七十的说法,总之是占全部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实践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这是在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鲜明地、突出地提出和强调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当然,这里所讲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还有产品开发战略、人才战略等等,都是企业总体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实践表明,战略失误或无正确战略的企业,肯定会在商海搏击中失败。这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勤所讲的“对于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如同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因此,必须随时注视经营环境的变化,寻找可能出现的战略脱节的信号,并仔细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善于把握企业战略的主动权,去争取和赢得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文化自觉 我们这里所讲的是企业家的文化自觉。我们常说,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远见卓识,是一种文化自觉,这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和兴衰成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显著、越来越突出。”在企业发展中,企业家有没有文化自觉,情况是大不一样的。企业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有力地表明,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力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企业家的文化自觉,虽然其内含比前面提到的宏观层面社会整体发展中的文化自觉更为具体,是一个领域内的文化自觉,但其内容也不是单一单调、而是丰富多样的。这其中包括在企业发展中适时地进行文化整合和文化提升;包括确立文化力驱动经济力、提升竞争力的发展新理念;包括实施和探索企业的文化管理、文化营销;包括随着企业业态的发展实现文化创新;包括企业战略转型中的文化重塑;包括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包括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包括在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包括既注重吸收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的积极成果,又特别注重发挥我国企业的独特文化优势,注重实现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包括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自觉推动行业文化建设等等。 (五)善于决策 决策与战略是紧密相关的,但战略与决策又不能简单划等号。企业决策是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步骤、途径、方式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善决策,是指在两难、多难中作出最佳选择。美国学者曾向一些企业的高层主管提出这样三个问题: “你认为你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你每天在哪些方面花的时间最多?” “你在履行你的职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事?” 据调查结果,90%以上的回答都是决策。这说明,决策是重要的,企业家的决策力与企业命运攸关;而决策又是复杂而艰难的,达到正确决策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在企业发展中要强化决策意识,不断提高准确决策、决断的能力?这是从总结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提出来的。 1955年,由美国《财富》杂志所列出的500强大企业,今天只剩下1/3了,也就是说500家剩下100多家了,大多数已经破产倒闭。或被别的企业兼并。1976年推出国际500强工业公司排名。1990年将全美500强工业公司排名与国际500强工业公司排在一起,发布了全球500强工业公司。随后又公布了全球500强服务公司排行榜。1995年,将全球500强工业公司及500强服务公司两项排行榜合并,变成单一的排名,这就是今天举世瞩目的“财富全球500强”。 世界上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即85%)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这是兰德公司调查的结果。 这些数字说明,即使是已经成为500强的大企业,也可以由发展变成破产,由大发展跌落为大失败,由强大而衰落,走向倒闭。大与强并不是一个概念。在兰德公司所统计的世界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导致破产倒闭的原因,大多数则是源于战略决策的失误。在决策失误中又有许多是属于盲目扩张而步入陷阱的。 (六)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企业家,在整合资源、创造财富的市场开拓中,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必须是新理念、新思维、新思路、新举措、新创造不断涌现的人。作为企业家的一种素质创新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能力,是表现在运作上的一种操作智慧。 如何看待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在人们认识上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重视: 一是从一、二次创新到持续创新;二是从少数技术专家创新到企业全员创新;三是从单项创新到企业全面创新。把这三点概括起来,就是“持续创新”观、“全员创新”观、“全面创新”观。体现了创新问题上发展的、全面的辩证观点,而不是可以停顿的、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 讲企业创新,很多经济学家讲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或再加上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这些创新都重要,特别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很重要。但只讲这些,不讲企业文化创新是不全面的。 山东张裕集团创办于1892年,至今已有118周年历史。张裕公司于1896年第一批批量生产的葡萄酒问世,此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设立。孙中山曾两次去张裕,并有“品重醴泉”的题词。“张裕”可谓长寿企业,但没有企业文化创新,也就不可能有今日的辉煌。张裕集团领导认为,“名牌贵在老,活力赖于新”。如果企业文化“老化”了,企业也就失去了竞争力。集团董事长说得好:“老名牌不能靠老本过日子,老名牌更要创造出新的活力和魅力”。而这个创新,就不能不包括企业文化创新。 (七)人本管理 成功的管理实践告诉我们,现代企业家不仅要懂得以人为本、人本管理,而且要进一步懂得以心为本,懂得心本管理和心力管理。 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中,突出强调以人为本、人本管理,并且进一步强调“心本管理”、“心力管理”是很有道理的。那么,“心本管理”、“心力管理”同“人本管理”是什么关系昵?心乃人之心。“心本管理”、“心力管理”并没有离开人本管理。而是人本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可说是人本管理的升华与发展,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最佳境界、最佳状态。 有同志对于讲“以心为本”,感到有些新奇。其实,在企业管理中,包括日本企业,好些年前就讲过“以心为本”、“心本管理”。“以心为本”的提法,古已有之。中国宋代欧阳修在文论中就讲过“万事以心为本”的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儒学、道学、佛学都讲“心”,当然含义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孟子说过,“仁义礼智根于心”。我们常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也讲了“心”,讲“全心”。大庆炼化的“三相文化”:“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受到了好评。在构建“三相文化”时,把“心相通”放在首位,很有意义。因为没有“心相通”,没有心力的传递,就不可能有“情相融”,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力相合”。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心心相通、心心相印,真正实现心力的传递,这样的“心本管理”、“心力管理”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现代企业家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八)团队意识 企业家离开了团队将一事无成。所以,成功的企业家都讲“团队无价”。 我们讲企业价值观就是一种团队共有价值观,企业文化也是一种团队共有文化。把企业文化搞成少数人、甚至一、两个人的文化,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极向上的企业团队文化。所以卓越的企业文化。都是企业家文化与员工文化的有机统一,企业领导力与执行力的有机统一,而不能将企业文化简单地归结为、等同于老板文化。 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在内容上有交插、既有联系而又有区别。团队意识主要是就企业内部而言,而协作能力,既涉及到内部,而又主要体现在外部,这里包括同供应商的协作;同营销商的协作;同所有合作伙伴的协作;同竞争对手的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叫做“竞合”或“合竞”等等。 (九)国际视野 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讲中国特色,并不是否定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因为二者是统一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企业家素质中的国际视野,有很多内容。这里,仅引用费孝通先生的一段话供我们思考。他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化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它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费先生的见解可谓“通达深邃”。他还讲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人们常引用的。企业家在文化自觉上应有什么样的国际视野,从这些话里可引发一些思考。 (十)人格魅力 魅力是一把“钥匙”又是一张“入场券”。对于事业发展来说,个人魅力是叩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对于人际关系来讲,个人魅力则是一张“入场券”,它能帮助你叩开可能关上的门。这是国内的、国外的许多企业家都能感悟到,是美国学者托尼·亚历山德拉博士在《魅力的7把钥匙》一书中所阐述过的。 何为魅力?国外研究者认为,魅力“是一股难以捉摸又难以抵挡的强大磁力。”魅力这个属于奥秘范畴、难以捉摸的力量,是从人的言行中溢散出来的、一股股似乎无可名状而又令人深深感触到的某种气质、品性、神采、风度的综合感染力和吸引力。魅力并不来自“头衔”。并不来自“权力”,并不来自“官职”,并不来自“地位权能”,不是说你当了董事长、总经理,当了什么什么,就自然有了魅力。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托尼·亚历山德拉博士认为:“魅力并不建立在智商和遗传的基础之上,也不建立在财产、幸运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之上。相反地,它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而加以掌握。”一个人的魅力是同一个人的心灵、智慧和道德良知紧紧地联在一起的,它必须建立在知识、品德、技巧、经验和高尚的目标基础之上。”但它也不是品德和知识的简单替代品。这就是说,魅力,主要要通过后天学习和在实践中自我培养、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起来。
相似回答